玉米源自热带地区,具有“怕冷”“喜热”的特性,对温度十分敏感。低温会对玉米的生长和产量产生不利影响,还限制了玉米的种植范围。不过,我国科学家近期的一项研究成果有望改变这一现状。
记者获悉,近日中国农业大学杨淑华团队的研究首次揭开了玉米适应高纬度低温环境的分子机制。研究发现,玉米自身所携带的cool1基因存在自然变异,这种变异能够增强玉米的低温耐受性,助力玉米适应高纬度低温环境。相关研究论文已于近日在《细胞》杂志在线发表。
这一发现填补了玉米适应高纬度低温环境分子机制研究领域的空白,对于培育适应低温环境的玉米品种具有重要意义。它将有助于突破玉米种植的纬度限制,进一步扩大玉米的种植范围,进而提高玉米的总产量。
玉米是我国的第一大粮食作物,其传统种植区域涵盖了东华北春玉米区、黄淮海平原夏播玉米区、西北灌溉玉米区、西南山地玉米区、南方丘陵玉米区以及青藏高原玉米区等。
杨淑华向记者表示,研究发现了cool1耐冷等位基因,这一成果为玉米在高纬度、高海拔等低温寒冷环境区域的种植创造了全新的可能。通过利用cool1耐冷等位基因培育耐寒高产玉米品种,一些原本并非传统玉米种植区域的地方有望发展成为新的玉米种植地,从而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贡献力量。